传统节日:古尔邦节

  (一)古尔邦节的来历。古尔邦节是伊期兰教传统的节日。在新疆,凡与伊斯兰教密切关联的维吾尔、哈萨克、柯尔克孜、回、塔吉克、乌孜别克等10多个少数民族,都把它当作自己的民族节日,并以各种方式热烈庆祝。

  “古尔邦”,在阿拉伯语中称作“尔德·古尔邦”,亦称为“尔德.阿祖哈”。所谓“尔德”意即“节日”。“古尔邦”和“阿祖哈”都含有“牺牲、献身”的意思,因而该节又称为“宰牲节”。
关于“宰牲节”,还有一段饶有情趣的传说:
“先知”易卜拉欣在梦中见到了“真主”安拉,安拉启示他要宰杀自己的儿子易司马义,以表对安拉的虔诚。儿子顺从地对父亲说:“父亲啊,你奉命行事吧!若是真主的旨意,你将会看到我能忍受下来。”为了减轻父亲的痛苦,使父亲更顺利地执行真主的旨意,易司马义说:“父亲啊,你把我拥紧一些,免得我摇晃……把你的刀磨快一些,看准我的喉咙,将我一刀杀死,这样会减少我的痛苦……父亲,你下手吧!”。
易卜拉欣恸哭不已,抱着儿子说道:“儿啊,你能帮助我完成真主的旨意太好了!”易卜拉欣捆住儿子的双臂,把他放倒在地,然后操起刀子,当他举起刀子的一瞬间,安拉派遣特使牵来一只羊赶到了,命令以宰羊代替献子。易卜拉欣用刀朝羊脖于砍去,绵羊倒下,鲜血淌了一地,这头羊就是易司马义的替身。从此以后,阿拉伯人便根据这一传说,定期宰羊献祭,相沿成俗。这就是古尔邦节的来历。
伊斯兰教创立后,承认易卜拉欣为圣祖,并把伊斯兰教历太阴年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。我国公历与伊斯兰教每年有11天的日差,故每年古尔邦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。

  (二)欢腾热闹的古尔邦节。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诸多节日中最为隆重、最为热闹的重大节日。
节前,维吾尔族家家户户要将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,忙于节前的各项准备,如烹炸油馓、烧烤油馕、精制糕点、准备瓜果、赶做新衣……节日这天凌晨,穆斯林们便已起床,穿起节日盛装,妇女们穿上最华丽最漂亮的衣裙,佩戴最珍贵的首饰,披挂最鲜艳的头巾。女孩子们更是打扮得似一朵朵鲜花。就连平时顽皮的小男孩,此晨穿上时新衣服,系扎领带,也有几分文雅了。
当太阳刚从天际升起时,艾提尕大清真寺宣礼塔上的扩音器里,阿旬礼拜的召唤声深沉激越。霎时,清真寺内长140多米、深19米的大殿,排满了鱼贯而入的人们。继之,宽敞的庭院里也黑压压挤着一大片人。最后,连正门外的广场以及广场附近的大街,也被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流阻断了交通。他们按先后次序站定,不论贵贱,不论贫富,不论老幼,都以同样的动作、同样的虔诚来祷告。
在大毛拉的带领下,一律面西的四五万穆斯林,或深深地鞠躬,或默默地祝福,或双膝下跪,或额头叩地,虔诚至极。人们齐唰唰站起,又呼喇喇跪下,可谓整齐划一,毫无杂沓之感。
祷告完毕,男人们赶回家中,宰杀早已备好的羊只或牛。他们将切割好的羊肉丢进大锅里煮,剩下的便是女人们的事了。他们迈着急匆匆的脚步,返身去艾提尕广场。
“萨玛舞”就要在这里开始了。“萨玛”是一种很古老的宗教舞蹈,一年一度只在艾提尕广场举行。这种舞蹈跳起来粗犷豪放,热烈寻常,世代相沿成习。维吾尔人把这一古朴的艺术移植过来,成了节日中必须进行的一项娱乐活动。
此时,艾提尕清真寺门楼上鼓乐齐鸣,古老深沉的鼓点,高亢激越的唤呐,使人们心旌摇荡。吃饭的放下了饭碗,逛巴扎的转回了脚步;煮肉的妇女添足了柴禾,“偷偷”地前往。于是,五彩缤纷的人流,从小巷,从庭院,从巴扎,向艾提尕广场汇集,围成一个天然舞场。
不消一支烟的工夫,小伙子们已舞了好几圈,渐渐地,舞者多了起来,几百,几千......围观者不下两三万。艾提尕成了人的海洋。因着传统习惯的约束,擅长歌舞的妇女们此时大多是不能进场跳舞的,她们只有暂时充当观众了。但那一双双明眸里,喷射的分明是艳羡和喜悦的光芒。
广场上空腾起团团尘雾,那是几千人铿锵有力的脚步踏起的岁月之回响。穿西装、打领带、戴绣花帽的巴郎(男孩)们左旋右转,永不知累,而长须拂胸的老大爷们,跳得上气不接下气,也不下场,长长的袷袢随风飘逸,透示着对新生活的希冀。
鼓乐师们累得换了一批又一批,而舞者却如痴似醉,忘却了忧愁,忘却了世界,也忘却了自己,苍莽大地,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欢乐!
黄昏,暮色垂临天穹时,舞者才尽兴而归。这样的舞要连续跳3天。
节日里,各家各户的房间都装扮得分外漂亮和阔气,张挂最好的壁毯,摆设最好的家具,准备最可口的佳肴。亲朋好友、邻居成群结队,来到庭院,互致节日祝贺。第二天起,拜年进入高潮。此时,每条小巷、大街,每座院落、房间,人流如湖,欢声笑语。汉族群众三五成群地前往维吾尔族同事、朋友家拜年,为古城节庆增添了“民汉一家亲,共享节日乐”的热闹气息。


扫描关注喀什深圳商会官方微信


顶部联系微信二维码底部
扫描二维码可收藏本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