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采访团看援疆|“山海情深”的深喀打开方式

如果你最近留意深圳相关的交通信息,会频频发现一座与深圳相隔5000公里的城市身影,那就是喀什。

9月5日,一列装有32只集装箱、满载640吨伽师西梅的冷链专列从新疆喀什站驶出,开往深圳平湖火车站,中转后销往华南各地。而在专列开行前一天,喀什市中集生鲜冷链基地也正式投入运营。

9月12日,一列满载电视机、微波炉、汽车配件、婴幼用品等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产品的班列缓缓驶离平湖南。“湾区号”深圳至喀什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稳定开行。

9月15日,深圳直飞喀什航线正式开通,这是目前国内直飞航线中航距最长的一条航线,通航时间由原先近9个小时缩短至6个半小时,进一步便利两地互联互通。

喀什,位于祖国西部边陲,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。一句“不到喀什,不算到新疆”的宣传标语,足以凸显喀什浓缩的新疆自然人文风情。自2010年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,深圳作为19个援疆省市中唯一的计划单列市,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(以下简称“塔县”)。自此,“改革开放的窗口”深圳与“丝路明珠”喀什,开启了跨越万里的携手同行。

日前,深晚记者随深圳市记协采访团一行前往喀什市和塔县,实地见证深圳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入疆后接过“接力棒”迅速展现出的饱满热情和务实作风,从民生、产业、文化等多方面感知深圳援疆的建设成果,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深喀万里情深。

▲喀什徕宁国际机场里的宣传标语


01、“新疆是个好地方!”

一路行走和观察,记者脑海中总是频频“迸”出这句深入人心、感情浓郁的赞叹。能歌善舞的新疆姑娘小伙,“叮叮当当”的手工铜器制作,富有民族风情的民居建筑,一口下去甜蜜“来袭”的瓜果,引人遐想的“香妃”故事,雄浑壮阔的覆雪峰峦……

这片土地的“好”,从看的、听的、吃的等全方面映入脑海。置身于此,抬头一派瓜果飘香、风景如画、美丽丰饶的景象,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,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深烙于心。

显然,喀什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,通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行动,助力将资源优势、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,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、凝聚人心,将这个“好地方”建设得更美更好,成为深圳援疆干部人才心心念之的愿景,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。

比如,让瓜果运得出、卖得好。我们知道,瓜果是久负盛名的新疆优质产品,“你永远可以相信新疆水果的甜”,但由于内地省市距离新疆遥远,果品的保鲜运输一直都是一大难题。如西梅具有采摘期、保鲜期短等特征,通常上市销售期仅1个多月,但通过中集一系列先进的冷藏技术,可以将贮存期从1个多月延长至2到3个月,实现错峰销售,让瓜果不仅种得好,更运得出、卖得好,增产又增收。

又比如,让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跑出“加速度”。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,稻香扑鼻,长势喜人,在深圳援疆大力帮扶下,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“海水稻”不仅在盐碱地里“落户安家”,还实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;在塔县班迪尔乡,盘龙云居精品生态民宿深受游客欢迎,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“旅游饭”……深圳援疆因地制宜强化“造血”功能,放大特色优势,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

再比如,让“黄金通道”彰显“黄金效益”。喀什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,拥有“五口通八国、一路连欧亚”的区位优势,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时代机遇下,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。深圳援疆积极助力喀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深圳港集团与广物集团在喀什综保区合作成立“新疆中吉乌多式联运有限公司”,常态化、规模化运营“大湾区—中吉乌”中亚/南亚/欧洲多式联运班列,推动全面打通大湾区企业向西出口的陆路通道。

▲塔县精品生态民宿


02

在采访过程中,采访团成员有着一致的感想:当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纯朴可爱,绽放着希望与未来,非常具有感染力。而且,许多孩子的普通话甚至说得比采访团成员都还要标准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。树高千尺有根,水流万里有源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,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。边走边听边看,记者内心涌动着格外鲜明和深刻的感受: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,民俗文物、民族工艺等都无不彰显着各民族的人心归聚、精神相依。

文艺精品大有可为——文艺精品是最生动的表达。深圳援疆全力支持创作了“时代楷模”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·巴依卡英雄事迹音乐剧,以他成长、护边、救人事迹为元素,经过艺术创作与提升,折射出帕米尔高原所有戍边人“做人民的忠诚卫士,守卫好祖国边疆”的群体精神。该音乐剧每到一处,都会深深打动当地观众,赢得热烈的掌声。

让景区讲好文化故事——旅游是文化的载体。喀什市和塔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,有着香妃的故里故居,有着石头城遗址,国人熟知的唐僧玄奘法师“西天取经”也到过这里,深圳援疆支持喀什市和塔县打造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,并着力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。如目前喀什古城景区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标识牌47家,这个8月接待游客更是超过百万人次。参观景区过程中,上海话、广东话、四川话、湖南话等各地乡音不时萦绕在记者耳际,在对民族文化的热烈讨论中,洋溢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、文化自信心。

“手拉手”促交往交流交融——手拉手,拉近心与心的距离。开展“石榴籽一家亲”深塔中小学生“手拉手”夏令营活动结对仪式,让深圳与塔县中小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做民族团结的小小“石榴籽”;深喀远程同步课堂正式开课,推进深喀教学共研、资源共享、信息互通、师生互动;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活动已成为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的重要传统……

▲2023年8月,深圳援疆利用暑期组织援疆干部人才家庭与结亲户家庭在驻地举办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结亲联谊活动


03、“援疆为什么?援疆做什么?援疆留什么?”

这是时代之问、使命之问,也是个人的干事之问、成长之问。经过几天与深圳援疆干部人才的座谈,记者总结了三个关键词。透过这三个关键词,可以触摸到深圳援疆干部人才炽热的信念与滚烫的真情。

“情怀”——在采访中,不管是“人生能有几回”的洒脱,还是“我想留下点什么”的挥泪,都突出了两个字——“情怀”。一段援疆路,一生援疆情。援疆是付出与奉献的事业,也是一份有情怀的事业。这份情怀,植根于广袤的新疆大地,更显深厚、悠远。比如,深圳援疆支教老师林妍坤已三度援疆。她说,“(在这里)被需要的感觉更加强烈,不管多累被需要就会非常开心!”这就是情怀的力量。

“实干”——“就想要为当地群众实实在在做点事”,这句话挂在许多受访人的嘴边。应该说,这个关键词“很深圳”。实干,是深圳的奋斗底色。在民生援疆、产业援疆、文化润疆等各个领域,记者都能够直观感受到大家立志做实干家的“深圳范”。奔着这个目标,带着特区精神,深圳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虽然到喀什不过几个月,但已展现出“深圳速度”的雷厉风行,介绍起当地情况来如数家珍,谈到下一步工作时眼中有光。

“故事”——“刚入疆就通过手机视频远程进行紧急救援”“其实本地干部更不容易,我从他们身上同样受到了深深的激励”“我讲一个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牦牛的故事吧”“最令我回味和动容的是,孩子们那纯真、专注而渴望的眼眸”……每个援疆干部人才的身上都有许多故事,故事里有感动,有愿景,有斗志,也有收获,有成长,一字一句皆是情。记者听得出:故事的主干情节是“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奋斗着、改变着、创造着”,思想感情是“把喀什当故乡、喀什人民当亲人”,内核主旨是“努力在喀什续写更多‘春天的故事’”。也正是这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故事,绘就一幅同心援疆结硕果的美丽画卷。

▲喀什大学新泉校区里的深圳城市雕塑《闯》


来源:深圳晚报


扫描关注喀什深圳商会官方微信


顶部联系微信二维码底部
扫描二维码可收藏本网站